《主文》
在台股中可以被不斷傳頌的經典其實就是那麼幾檔,8114 振樺電應該可以是其中之一,自2013年的60多元/張崛起後,甚至到了2016年的10月達到了200元/張,就連2015/08月底的股災最低也都還保有127元/張的水準,但自2016年觸及200元/張後股價就像洩了氣的氣球般無力地滑落,今天(2018/11/01)的收盤是94元/張,本益比才8倍多(但很抱歉,個人覺得它已經很不適用本益比去看了,因為業外比重過重了),股價下修的過程我相信很多投資者會去評估它的產業狀況進而去了解是不是被低估然後在某個『合理價』進場,當然我不是要落井下石;甚至我也不太會去在意它的產業後勢狀況,我當然也不知道它往後的股價會怎麼走,但誠如黃國華先生在其大作:財務自由的講堂:財務報表是投資的偉大航道 裡頭提到的:『若財務報表上的數字啟人疑竇,其實投資人無須扮演稽核人員或檢察官,也沒有義務與必要非得找出其中疑點不可。財務數字若讓人感到不舒服,直接把股票砍掉出場不就得了。』(P.009)。其實這句話很好理解(不然很文言文嗎?),可是很多時候做不到的原因是因為(個人解讀):1. 它是資優生。2.看財報的人看不出端倪。3.認為財報無用(當然也有可能是自己不想去理解的一個好藉口),因為財務報表上所顯示的數字是『發生過的事(過去式)』。